聯系我們
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行業知識

數字化樂譜改變了什么

2017-5-22 22:04:50??????點擊:

日前,美國和德國媒體都先后將目光聚焦于數字化樂譜,其中《紐約時報》在《當古典音樂演奏家走向數字化》一文中,詳述了數字化樂譜在美國古典音樂界受到的關注、好評以及引起的思想觀念變化;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的《家用音樂將數字化》一文以德國市場為例,分析了樂譜出版行業在數字化背景下的生存現狀。

  紙質樂譜與鉛筆

  據《紐約時報》文章報道,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紀念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誕辰100周年的展覽中,有件展品是巴赫小提琴奏鳴曲的樂譜。在這張紙質的譜子上,梅紐因用黑色鉛筆畫滿了密密麻麻的記號,標記著樂句分段、頓弓、指法、揉音速度和范圍等內容。這既是一位演奏家對樂曲作出的標記和詮釋,也不失為用鉛筆創造的工藝品。

  展覽的組織者彼得-舍帕爾德-斯凱爾伍德是小提琴家兼研究者。他指出,從這張譜紙可以看到演奏家對音樂素材進行的深入挖掘。斯凱爾伍德認為,新技術的優勢不僅在于為音樂工作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書寫和標記方式,它還代表著音樂生產方式的轉變。例如,19世紀后半期石墨鉛筆的大量生產,正適應了演奏者使用音樂文本方式的變革。那個時代對演奏者的要求是追求譜面的精準性,嚴格按樂譜要求來練習和演出。用鉛筆在這種紙質的譜子作上標記,能保持長久,或可以擦掉又不傷紙。鉛筆標出了重點、難點和演奏要求后,使樂譜演奏顯得更加標準化、規范化,演奏者就必須對著面前的樂譜,按著作曲家設定的目標進行,不能開發即興演奏的技能,也不能脫離譜本而臨時拼湊??梢哉f,那個時代的演奏者是鉛筆技術的“受益者”。

  數字化樂譜與平板電腦

  今天,對于從事古典音樂的專業演奏者來說,仍然需要像梅紐因那樣對音樂進行深入挖掘,只是他們有了新的探索工具。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技術不斷發展,音樂領域陸續出現了新設備,iPad和手提電腦為越來越多的古典音樂演奏者所使用,以替代傳統的紙質樂譜。特別是最新一代設備,其外形大小與標準樂譜一樣。去年11月上市的書寫工具蘋果“鉛筆”,可以代替鉛筆和橡皮,實現了在平板電腦上書寫和修改標記。這些設備的優勢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便于歸檔和存儲。假設在某個藝術節的課程上,一位鋼琴家需要與新的合作者演奏一首曲子,他可以把合作小組的解釋記號整齊地歸入文檔,而不必擦掉他自己通常使用的表情和速度記號。在大師班上,老師只需在自己的平板電腦上寫好記號后發送出去,每個學生即可分別存檔。當年輕演奏員從一個大師班轉到另一個大師班聽課,他可以用數字設備記錄下多種指導意見,甚至是相反的說法,分門別類地進行存儲,方便快捷。

  其次,便于攜帶和旅行。美國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指導兼鋼琴家吳菡介紹,以前學生學音樂時只能從老師那里得到信息,而現在學生人人都是“偵探”。她引以為自豪的是自己早就使用了iPad,并體會到了新技術給音樂家旅行演出時帶來的便利。比如,今年夏天她演出42支曲目,過去這些紙制樂譜要占去箱子四分之三的空間,如今樂譜只要存入一個小平板就解決了。不用擔心譜子丟了幾頁的尷尬,也不用擔心紙質譜子長時間使用后可能造成破損。另外,有了無線踏板,鋼琴演出時數字樂譜的翻頁就很安靜和優雅。

  再次,便于查詢和對比資料。過去為了查找樂譜資料,學生們不得不去圖書館排隊等候,費時費力。美國波羅米奧四重奏小組的小提琴家尼克拉-基琛回憶道,以前在圖書館的珍藏圖書室里查資料時,需要戴上白手套才能翻樂譜和書籍?,F在,他可以在屏幕上將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樂譜手稿直接展示給同伴。

  歐美一些基金會,比如德國波恩的貝多芬紀念館已經讓部分樂譜實現了數字化并放在了網上,服務細心而周到。由于自由下載代替了昂貴、繁雜的復印手續,演奏者們有機會越來越多地直接閱讀作曲家的手稿。大提琴家邁特-海默維茨在演奏時,曾經把一些譜子手稿放到iPad上,包括舒伯特的《阿佩喬良奏鳴曲》以及巴赫夫人安娜的手稿拷貝(巴赫作曲的大提琴獨奏組曲)。

  對傳統觀念的影響

  ForScore、Tonara等從事樂譜數字化的公司表示,古典音樂數字化讓他們看到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即老師言傳身教、從上到下的這種結構產生的松動,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了,所謂的權威性譜本(追求精準化演奏的理想)將很快失去附著力和認同感。

  美國作曲家丹-維斯康提與芝加哥第五大廈樂團合作時也使用iPad。他認為數學化技術對音樂文化“有一點”改變。既然演奏者很容易得到不同的版本,他們就不可能盯著譜子邊看邊想,這是一成不變的、板上釘釘的東西,他們不會認為樂譜是毫無獨創性的、必須刻板遵守的教條文本。

  出人意料的是,樂譜數字化轉換后,大家反而更愿意尋找原版本包括作曲家手稿進行比對。小提琴家基琛發現,在那些長期被音樂家們認為最純正的、最權威的原作版紙質譜本中,有些細節沒有出現過,例如一般譜書上說力度大約有九種,而貝多芬手稿中有20多種。他用字母“p”表示“輕音”或“輕柔”,標記里存在著細微的不同,有時在符干上有時一個叉,有時兩個,僅輕的程度就有10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基琛還認為,貝多芬手稿中有的段落被劃掉或修改,有時可看出他也不耐煩,而這些都可以激發出各種不同的演奏法。像貝多芬這樣擅長即興演奏出了名的人,按著頁面要求演奏很重要,而讓他自由地跟著耳朵走也是同樣重要的。

  出版社能否跟上形勢

  既然音樂家對數字化樂譜的需求日益強烈,那么專門從事樂譜出版的出版社能否分得一杯羹?據《法蘭克福匯報》報道,比利時SCORA公司的羅塞爾原是一位長號演奏員,后來研發了一種數字化樂譜軟件并用于推廣。他認為,在數字化時代,傳統的樂譜出版社必須跟上形勢,因為十年后的音樂演奏者將不明白為什么樂譜要印在紙上了。

  報道指出,德國一些傳統的樂譜出版社比如萊比錫的彼得斯、美茵茨的紹特、卡塞爾的騎熊者出版社等,也看到了音樂工作者對手機APP和網上商店的數字化樂譜有著下載需求,但是問題在于出版社幾乎沒有提供數字化產品。

  近年來,傳統的樂譜出版業務銷售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傳統出版社的數字化生意收益甚微。面對數字化樂譜,紹特出版社總經理認為,與其嘆息,不如行動。然而,一些長年與該出版社合作的專業交響樂團,還是習慣于要在演出前向他租借紙質樂譜。很多出版社賴以生存的客戶中,一大批人更信任紙質樂譜的印刷質量,他們覺得傳統的紙質譜子更保險,即使在樂池里明亮燈光下,黃色紙張上的符號也能看得清,演出質量有保證。

  古典音樂的專業演奏者對樂譜有著較高要求,不單是簡單地把樂譜像一張一張A4紙那樣堆放在一起,更要在合適的地方轉頁。演奏員對頁面字體的要求明顯高于電子版小說的讀者,符干、休止符、反復記號等對追求細節完美的音樂家來說很重要。出版社要花很多精力去滿足這部分人的要求。

  另外,當一家出版社完成一部新歌劇的總譜、聲樂和器樂分譜之后,生產成本就達數十萬歐元以上,所以出版社必須盡快與樂團簽約以收回成本并實現贏利。

  綜上所述,目前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傳統樂譜出版社很難有實力和精力跟上數字化的步伐。

欧美另类丰满熟妇乱XXXXX